第(2/3)页 他很清楚,“来料加工”虽然风险小、起步快,但它的弊端也同样明显——利润薄、技术含量低,而且永远都要受制于人。 每当看到那些贴着花花绿绿的外国品牌标签、却实实在在地是在自己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时,周译的眼中总会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不甘。 他的工厂在整个产业链中始终都处于最底层的位置。他们只能赚取那一点点微薄的加工费,没有自己的品牌,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,更没有任何的市场话语权。 这,绝对不是长久之计。 从生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电风扇,到生产结构复杂、技术精密的冰箱,这中间,是一次巨大的、充满了风险的技术跨越。 林知微静静地看着周译:“你既然已经有了这个想法,那心里应该有了说服那些德国人的主意了吧?” 她的语气很平静,但周译却能从这平静中听出她毫无保留的支持与信任。 周译点了点头,但神情依然凝重:“还在想。不过确实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路了。” 他伸出手,轻抚着林知微柔顺的脸颊,“要么,就是我们跟对方签署正式的技术服务合同,向他们支付一笔高昂的技术转让费,一次性地买断这项技术在国内的使用权。” “要么,就是我们邀请他们一起成立一家全新的合资公司。他们以技术和设备入股;我们则以资金、场地和国内的市场渠道入股。风险共担,利益共享。” 林知微思考了片刻,说:“他们大概率会选择第一个方案。低风险,高回报。德国人向来以严谨和谨慎著称。” “在目前这种国内市场还不明朗的情况下,他们不太可能愿意在中国市场冒这么大的风险。他们更愿意稳妥地赚取那笔丰厚的技术转让费。” “我也这么觉得。”周译苦笑了一声,“但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前期就准备好一大笔资金。而且,后续所有的技术升级、设备维护,也都要严重地依赖他们。” 两人都沉默了一会儿。 “那你还跟我一起回北京吗?”林知微问。 她知道,如果这个项目真的要开始推进了,那周译可能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待在深圳的工厂里了。 “回!当然回!”周译毫不犹豫地说道,“孩子们今年就要上一年级了。怎么着开学的第一天,咱们俩也得一起去送他们上学啊。” “再忙,我也不想错过他们人生中这些重要的时刻。况且这件事还需要仔仔细细地规划,不急于这一时。” 当他们回到北京的时候,没想到闻舒窈和许茹两个人,不止是把新家里所有的窗帘、床单之类的都帮他们买好了。甚至,就连他们俩的衣物也都已经从新街口的家里搬了过来,并且还整整齐齐地挂在了衣柜里。 第(2/3)页